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6的文章

電影筆記:屍速列車/ Train to Busan

圖片
我還算喜歡延尚昊 (Sang-ho Yeon) 執導的《屍速列車》 (Train to Busan) ,在恐怖或驚悚的類型電影上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就一位觀眾而言,如同我,在觀賞電影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投入劇情,也容易的進入電影所建構的世界,對於電影中所描寫的人性善念的一面也非常的感同身受。就一部商業電影而言,《屍速列車》無疑是成功的。 我的情緒確實跟隨著導演、編劇、演員,乃至於剪接,場景等等上下波動,這一切的一切透過類似好萊塢動作電影的精密計算,什麼時候得懸疑一下,什麼時候得小嚇觀眾一下,什麼時候得讓觀眾情緒緊繃到極點,而什麼時候要該讓觀眾放鬆情緒,好讓觀眾準備進入到另一個高潮點。這部電影好看,但是看完之後,很好奇這部電影可以留給觀眾什麼。 這部電影當中,有一些壞人。孔劉所飾演的證卷經理人碩宇,因工作疏於照顧自己的女兒秀安,並將女兒託給自己的媽媽照顧,碩宇照顧女兒有時顯得漫不經心,對年幼的女兒而言,碩宇是壞人吧 ! 而碩宇身為證卷經理人,已經達到哄抬股價的目的之後,在上司的命令之下,棄廣大散戶於不顧,對廣大的散戶而言也是壞人吧 ! 當電影進行到行進的列車裡失去理智的喪屍已經比活人還多的時候,人性的險惡有稍微被凸顯,金義聖所飾演的自私大叔,因想回家看自己的母親而無所不用其極的逃生,製造恐慌,製造謊言,還操作人性,看起來是很壞的,但是一切的一切所展現的惡還是流於表面。 孔劉的帥氣外表與身形確實一直出現在電影中, 但是演技在善與惡之間的掌握並不好,很多可以展現的片段與台詞,就這樣滑過去了,就沒有了。反倒是男配角馬東石是最搶眼的一位演員了。人性 ( 角色的個性或演員個性的本身 ) 本來就應該善惡並存,沒有無條件的善,也沒有那種沒有理由的惡,馬東石一會兒有保護孕妻的體貼,也有要保護孕妻受傷害而奮力抵抗的一面,應該可以吸引很多女性觀眾的注意吧。 或許因為《屍速列車》在台灣三天之內打破了韓國電影在台灣上映歷年票房紀錄,以至於突然出現很多的一日韓國電影迷,這些一日韓國電影迷還震驚韓國電影怎麼變得這麼厲害 ? 韓國電影早就超越台灣了,尤其是在商業電影,類型電影的範疇。話說, 10 年前奉俊昊執導的《駭人怪物 》 ( The Host ) 才是真正商業與藝術兼具的偉大作品。 ...... 屍速列車 Train

電影筆記:家有囍事修復加長版/ All's Well Ends Well

圖片
1980 及 1990 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黃金時代,不論是喜劇片、動作片,甚至是劇情片都在現在 30 歲到 50 歲之間的人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對許多觀眾而言,那個時候電影比現在的電影好看多了。 《家有囍事》是 1992 年出品的賀歲片,也就是片商為了農曆春節假期的觀眾所拍攝的喜劇電影。這部已經超過 20 年的電影,在今日看來依舊好笑,笑破肚皮的好笑,沒有一點過時的感覺。演員陣容堅強,各各都是明星,到今天有的還在電影圈繼續拍電影,有的則是早已經成為傳奇。電影當中的台詞,還是很好笑,可以明顯的感覺演員之間的感情很好,也很有默契,有些有趣,神來一筆的台詞應該是演員發展出來的,因為這些台詞不是編劇寫得出來的。電影當中的每一個角色雖然戲份長短不一,所占篇幅各有不同,卻各自亮眼,每一個演員,每一個角色都好看。這部電影真的是喜劇電影當中的經典。 在 2016 年以《家有囍事:修復加長版》重新在香港地區上映的電影,加長的部分其實在 1992 年台灣初次上映之前就已經拍攝好的片段。這個加長的片段是在電影原本的結束的地方在往後增加 10 分鐘,為什麼會有這 10 分鐘 ?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之一,同時也是監製的黃百鳴向記者透露,才讓觀眾朋友知道原來還有這段佚事。原來當初張國榮因為電影《英雄本色》、《縱橫四海》在韓國大紅,韓國的買家希望能夠增加張國榮的拿槍,展現一些英雄氣概,所以拍了 10 分鐘常家三兄弟勇救程大嫂的戲。這場戲在台港上映前,因為與電影的整體架構不合,因此被刪減。這段戲在今天看來,還是多餘,但是反倒讓張國榮的影迷有機會多懷念張國榮在銀幕裡的身手。 感謝數位修復技術,讓傳奇電影在記憶當中重新鮮活起來。何其美妙。 在過去的某些電影當中的某些時刻,在某些人的心中留下了些什麼。拜科技進步之賜,在過去以膠卷拍攝的人間瑰寶可以透過數位修復的技術重現清晰的影像。 以今年 (2016 年 ) 為例,在台北的首輪電影院線可以看見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執導的《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還有《雙面維若妮卡》等四部電影,盧貝松的《碧海藍天》、意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日本純愛電影《情書》,還有侯孝賢導演的《尼羅河女兒》。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經典電影經過了數位修復之後,呈現在新舊文青的面前。可以重溫電影在大銀幕的魔幻時刻是

電影筆記:車拼/ It Takes Two To Tango

圖片
萬仁是台灣重要的導演。他 1983 年執導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的其中一段《蘋果的滋味》。當年,這部電影試片之後被保守的影評人士發送黑函檢舉,檢舉片中環境貧窮落後及違章建築的畫面不妥當,恐有影響國際形象的疑慮,因此黨營色彩的中央電影公司打算不徵求萬仁導演的同意直接刪減片段。萬仁導演透過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在報紙上披露,輿論界嘩然,中央電影公司被迫放棄刪減片段,此事件被稱為「削蘋果事件」。 之所以要提到這個在網路可以搜尋到的歷史,是因為從此事件當中可以體現萬仁導演的作品關注社會議題與挑戰權威的企圖始終沒有改變,也因此政治與他的電影始終脫離不了關係。就今日的眼光看來,當年《蘋果的滋味》批派的力道沒有削減,依舊令人印象深刻。他持續的創作,到 1995 年執導的《超級大國民》成為他的創作上的高峰,入圍了七項的金馬獎,得了兩座,其中一座是林楊的最佳男主角。 回到這一部,萬仁睽違十年的大銀幕作品。這部電影在 2013 年金馬國際影展首映,不過當時首映的片名為《跨海跳探戈》,不知道為了甚麼,在 2014 年上映的時候,以《車拼》為名上映。其實從導演片名的選擇上,可以感受到導演在藝術與大眾之間搖擺不定的狀況,這只是臆測,因為導演或許因為投資方的建議而改變片名也說不定。當然,我比較喜歡《跨海跳探戈》這個片名。探戈是一種舞蹈,男女在舞蹈的過程當中時常擺起臉孔,呈現嚴肅的表情,用力的肢體纏繞著。有時,男女狂放熱情,又相互的誘惑。我總覺得探戈這種舞蹈愛與恨並存,愛得很痛苦,卻持續沉溺無法分開,這不像正是現在的兩岸關係嗎 ? 而後來《車拼》這個片名就只剩下字面上的意義,沒有更多讓人想像的空間。 這部電影以兩岸聯姻為主題。一位台灣女孩心怡到中國工作,與中國男人趙中相戀,論及婚嫁,但是因為雙方的想法上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溝通完全,心怡暫時回到台灣,趙中捨不得這段感情也追到台灣,下定決心到女方家中提親;然而女方的父親是深綠的,積極主張台灣獨立,如何能夠接受自己的女兒嫁給自己最討厭的中國人呢 ? 飾演心怡父親的陳博正是這部電影的最亮點,這部電影當中,幾段值得一提的場面都有他的身影。例如心怡的父親或許可以接受女兒未婚懷孕,但是卻不能夠接受女兒嫁給中國人,心怡的父親只好處處為難著可能會成為自己女婿的「敵國」男人;接著趙中的父母,還有抱孫心切的祖父跟著來到台灣,打

電影筆記:媽媽要我愛男人/ Me Myself and Mum

圖片
當多數的同志電影依舊以自我認同,或因性向不為人所接受進而產生的苦戀為主軸的時候,法國電影以思想走在時代先鋒之姿,拍攝了好幾部男同性戀者轉變為異性戀為主題的電影。這不是一個政治正不正確的問題,當某些人以遵循自我的天性成為一位同性戀者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接受某些人因為自己的某些天性成為異性戀者呢 ? 法國電影《媽媽要我愛男人》講的就是一個男人一方面要符合自己母親的期望,變得徬徨,不像自己的故事,最後他看清楚自己真正的樣子,然後出櫃,要母親接受真正的他。 電影的一開始,一位男演員即將登台,臉上畫著白粉。這位男演員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拿起手邊的紙巾用力的擦拭臉上的白色粉末,接著男演員起身走向通往舞台的通道,旁邊的工作人員為他加油,男演員站上了舞台。這場序場非常耐人尋味,演員在後台,可以呈現真實的自己,然後慢慢的進入扮演的角色當中。男演員臉上的白妝宛若藝妓,藝伎 ( 或日本的表演藝術工作者 ) 臉上的白妝,一說是東方對女性的審美觀是喜歡白皙的肌膚,白色的妝底可以使得鮮紅色的嘴唇更加豔麗,再加上白色的底妝讓人看不清藝伎的喜怒哀樂,透過藝伎眼神的傳遞,讓文人騷客有耐人尋味之感。這位男演員決心以最為真實的自己面對觀眾,所以將白妝底擦掉。其實無論是不是演員,以最真實的自己面對這個世界是非常不容易的,誰在面對世界的時候,不是帶著面具,多少帶著武裝呢 ? 男演員上台之後,開始對觀眾講著自己的成長背景,自己如何被美麗的母親所擁有的外在,同時充滿藝文的內在所吸引。男演員的媽媽在他的心中有著完美的形象,這形象完美到成為男演員模仿的對象;男演員努力的想要成為母親的樣子,卻惹來側目,不僅是父親兄弟覺得他奇怪,連其他人也覺得他怪異非常。男演員對自己母親的模仿出自於崇拜,而母親以母愛包容兒子與其他人不一樣,又或者是母親沒有女兒,當其中一位兒子崇拜著自己,便享受著兒子對他的崇拜,畢竟這是他在其他兒子身上得不到的。 這部電影最令人驚豔的地方在於,男演員講述他在寄宿學校,與男同學展開一場若有似無的愛戀。這場戲有著魔幻的色彩,卻異常寫實,因為幾乎每一個同性戀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與異性戀男孩交手過的經驗,都有過與異性戀男孩產生情愫、暗戀、苦戀,最後黯然離去的身影。 這部電影的導演吉翁‧佳里恩 (Guillaume Gallienne) 出身劇場

電影筆記: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

圖片
尤格 • 藍西莫 (Yorgos Lanthimos) 執導的《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 在 2015 年的坎城影展得了一個象徵第二名的評審團大獎。我不認為過譽,但是也不認為這部電影毫無缺點。 電影的一開始,有一場序曲,一個女人在雨中開著車,到了一個草原,然後下車開槍殺了一匹馬,這匹馬倒地不起,另一匹馬走近已經倒地的馬,女人則回到車上。這個序曲看似跟電影的故事主軸沒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呈現的是在這個以「雙」為生活單位的社會極有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 這是一個看似烏托邦的社會,一個人如果沒有伴侶,便會被送到一個宛如度假村的飯店裡生活,單身的人必須在 45 天之內找到共度生活的另一半,否則將會被變成一種動物。還好,單身的人最後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動物。 柯林 • 法洛 (Colin Farrell) 飾演男主角大衛,大衛剛揮別了 12 年的感情,被帶到這個地方。他帶著一隻狗,這隻狗是他的哥哥,之前來過這裡,不過沒有找到伴侶,因此便成了狗。大衛剛到這裡報到的時候,被詢問了一些問題,例如性向。大衛一開始回答受女性吸引,停頓了一下之後,又提到自己有過同性之間的性經驗,但是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他問:「可以選擇雙性戀嗎 ? 」接待他的人說,已經在去年取消雙性戀的選項了。管理者問大衛想要變成甚麼動物,是大衛少數可以做選擇的選擇。大衛選擇成為龍蝦,因為龍蝦可以活 100 年,血是藍色的,而且到死之前都可以交配。 導演在電影的前三分之一,以一個又一個荒謬的劇情,建構了一個荒謬,歧視、厭惡單身者的世界。單身者被要求找尋生活中,乃至於生命中的伴侶,被灌輸「自願選擇做為單身者」是危險的。在宴會廳的講座上,一位管理者男性扮演著獨自一個人用餐,食物卡住喉嚨,無法自救,就死了,但是如果有一位女性在他對面用餐就可以拯救這位男性;一個美麗的女人走在路上,很容易被另一個獨自外出的男人強暴,但是如果女人跟一個男人一同外出就不會。 這是一個鼓勵以「雙」為生活單位的社會,所以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做得很開心,不需要另外一個人幫助的活動則是被禁止的。因為政府 ( 管理者 ) 鼓勵人與人相伴,鼓勵人相互扶持,鼓勵性慾上的互相需要與依賴,而自己開心而無益於伴侶的那種撫摸是犯法的。 電影的後半段轉變了背景,背景成為森林裡的集體生活,像是左派,像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