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電影筆記:厭世媽咪日記/ Tully

圖片
誰會想得到《厭世媽咪日記》(Tully)是一部這麼好看的電影!原本以為這是一部單純闡述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小孩的電影,沒有想到導演與編劇想要傳達的東西不那麼單純。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編劇與導演加上一些奇情,再加上一些懸疑,當你以為電影中的人物要跨越道德的邊境時,柳暗花明,讓人無法預知劇情的走向,陷入電影的情境當中。這部電影真的好看得不得了。 這部電影的導演傑森‧瑞特曼(Jason Reitman)在2007年拍攝了一部叫做《鴻孕當頭》(Juno),講的是一位叫做朱諾的青少女迷戀學校的長跑選手,朱諾主動追求,然後懷上了長跑選手的孩子;朱諾必須為自己肚子的孩子找到出路,同時也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打算。我覺得朱諾是很酷的,她對自己喜歡的男生主動追求,也沒有因為懷孕而沒有去學校,同時保有了自己的情慾自主權與受教權,甚至為自己的孩子尋找合適的養父母。 這一次的《厭世媽咪日記》的一開始,同樣是迎接新生命。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所飾演的瑪蘿肚子裡有了第三胎,理應要快快樂樂迎接新生命的她卻愁雲慘霧,因為總是有很多煩人的事情等著她。瑪蘿的大女兒還算聽話,父母暫時還能夠「控制」她,二兒子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情緒與反應都比其他學生更加敏感,需要特別的照顧,因此瑪蘿時常被校長招喚到學校,希望她的二兒子能夠別的,更加適合他發展的環境。可是或許經濟的考量,或者是社交上的考量,又或者是擔心孩子的未來,再加上第三個孩子即將出生,瑪蘿遲遲無法處裡二兒子的教育問題。 有一天,瑪蘿一家到有錢的弟弟家作客,雖說這對夫妻都有心不願意去,畢竟弟弟有錢,多少還是會無意地炫耀自己的生活;瑪蘿看到了弟妹總是容光煥發,專門的人帶著孩子吃飯,好讓大人們可以好好用餐,瑪蘿感到驚訝,有著羨慕又忌妒的感覺。弟弟向他提出,願意推薦一位夜間保母給瑪蘿,甚至願意付錢,瑪蘿起先不同意,不願意讓不認識的人出入家中。第三個孩子出身之後,瑪蘿被折磨得更不成人形,除了老三的吃喝拉之外,老二的情緒與學校校長所施加的壓力,瑪蘿更是情緒崩潰。有一場戲,瑪蘿的二兒子把水翻倒,潑到瑪蘿的身上,瑪蘿無意識地把衣服脫掉,大女兒一見,便說:「媽媽,你的身體怎麼變這樣?」瑪蘿看了女兒一眼,眼神像是在說:「還不是你們害的。」 劇情在瑪蘿終於接受了夜間保母杜麗,讓她進到家裏面來照顧孩子。這是整部電影的重要轉折。瑪蘿在杜麗心情不好

電影筆記:小偷家族/ Shoplifters

圖片
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執導的電影《小偷家族》(Shoplifters)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非常值得買一張票,進到電影院去,在漆黑的環境中,享受電影所帶給你的深刻感受。這部電影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劇情,沒有神展開,銀幕所透出的力量很強大。所有演員都好,大人好,小孩也好,即使只是一個小眼神小動作都很牽動觀眾的情緒。我真心推薦聽到藝術片就害怕的朋友可以進電影院看看,是一部看得懂,而且一定會讓你入戲的一部電影。 是枝裕和過去的電影時常聚焦於家庭,而這些家庭成員的組成不見得有血緣關係,但是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情感的牽連卻比原生的(有血緣關係的)更為強烈。血緣不是家庭組成最重要的事情,情感的牽絆才是。 電影的一開始,中年男子志與小男孩祥太,在超商裡選購物品,看似選購物品,其實是相互掩護、偷取商家的商品;兩人得手之後,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商店街在賣可樂餅,便買了五個,是真的有付錢的那種買,兩人邊吃邊走回家,剩下的是要帶回家給其他家人享用的,在經過一棟住宅的一樓陽台時,看見一個小女孩眼巴巴的看著他們,志的惻隱之心讓他決定要將這女孩帶回家,其他成員原本反對,但是一看到小女孩的身上有新舊傷口與瘀青,也就同意這位小女孩住進這個家中。 這個家庭當中,有奶奶,看起來像是爸爸與媽媽的志跟信代,像是姊姊的雅紀,還有小男孩祥代,與新來的小女孩。這看起來確實像是一個家庭,卻沒有血緣關係。電影的劇名開宗明義的闡明他們是「小偷家族」,這些成員並不完全以偷東西維生,奶奶有老人年金,志與信代也有一份工作;雅紀也有工作,是在風月場所工作,不賣身,提供視覺與幻想。既然有一份工作,為什麼不能好好工作就好?因為這樣一個社會無法給他們一個公平的對待,甚至志工作受傷了,公司竟然沒有為他保險,無法工作,也沒有任何的賠償。此外,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不能為外人道的過去,稱他們為小偷,不單單他們偷的是商店裡的東西,還偷「原本不屬於他們」的那種人生。 志與信代不是夫妻,至少法律上不是。有一場戲是家裡面人都不在,夏天的午後下起雨來,志與信代因為天氣熱穿著輕鬆,吃了冷麵,然後相互勾引,相互勾引之後歡愛,歡愛之後兩人享受餘韻,遇到了兩個孩子突然闖入,志與信代驚慌失措穿衣,還得安撫孩子,遮掩剛剛所做的事情。這場戲非常好看,而且一氣呵成。這場性愛的起源是想要,是慾望,完全不是以生孩子玩目的,是以愛為出

電影筆記:騙婚風暴/ The Charmer

圖片
丹麥與瑞典共同出品的電影《騙婚風暴》(The Charmer)是一部聚焦移民的電影,也是導演米拉德.阿拉米(Milad Alami)第一部電影長片。整部電影其實瀰漫著一股強烈的無可奈何的奮圍,男主人翁伊朗人伊斯邁亟欲讓自己獲得丹麥的居留權,然而時間越來越緊迫,內心理智、道德與目的的掙扎促使他逐步的走向精神崩潰的邊緣;丹麥人拉爾斯想要理解自己的妻子墜樓的原因,找上伊斯邁,卻未能獲得可以接受的答案。 電影的一開始,銀幕全黑,聲音是男女交歡的聲音。這時我們還沒有辦法分辨這個聲音是誰發出來的;銀幕亮起,一個女人躺在一個男人的胸膛上,接著這個女人趁著男人在淋浴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跳下窗台,接著響起路人的尖叫驚呼聲。電影剛開始,完全都是在看與聽聲音在表演,影像先是黑,即使場景亮起,看到的是人類身體的局部或者是房子裡的空景,再不然就是女人的背面,也就是女人跳下窗台的前幾秒。這個序場很精采,不拖泥帶水,充滿想像力,讓觀眾帶著懸疑與期待進入故事的主線。 伊朗人伊斯邁在丹麥打工,將錢寄回伊朗,無非是要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只能夠做搬家工人的伊斯邁只能透過與真正的丹麥人結婚才能獲得居留權,因此他就把自己打扮好,泡在酒吧裡,與女性相識,試著讓女性愛上他,接納他,甚是與他同居、結婚,使他成為丹麥人。性對伊斯邁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但是對其他丹麥女人而言,性可能是愛情的步驟之一,也可能是交際的一部分。幾場性愛的場面,也呈現了伊斯邁心理不同面相。第二場性愛,他與某位女人回到兩人共同的居住的地方,女人明顯不悅,伊斯邁的主動積極是為了取悅女人而不是自己;另一場性愛被另一個女人的孩子撞見,似乎開始動搖他的良心,想到自己在伊朗的家庭。 伊斯邁與同為伊朗裔的女主角莎拉相遇並不美麗,莎拉一見到伊斯邁與她的朋友搭訕,便斷言伊斯邁是為了居留權,要自己的女性朋友注意,之後第二次遇見莎拉半推半就的帶著伊斯邁參加自己的家族所舉辦的伊朗聚會。伊朗家庭的長輩移民到丹麥,想法還是伊朗的傳統思維,莎拉帶著伊斯邁,也是擋箭牌,阻擋了母親的叨唸,也阻擋了親戚的指指點點。真愛來得不是時候,伊斯邁對莎拉的感情再真,也逃離不了道德良心的招喚。 這部電影是好看的,劇本精彩,環環相扣,細節之處展現細膩。導演對於這樣的移民議題沒有戴著有色眼光,也沒有批判劇中人物的所作所為,氣氛的營造也相當成功。這雖然是導演的第一